用鲁艺历史讲一堂文艺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2-03-26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大中小学立德树人的努力方向。将党史中的文艺工作历史融入思政课,将让广大艺术青年倍感亲切,能够让思政教育更为深入人心。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要阶段,党领导文艺阵线等开展革命工作,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有力增强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鲁迅艺术文学院是当时文艺战线的重要阵地,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出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回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远大理想、丰富斗争经验和精湛技艺的文艺工作者,更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铸就了“爱国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思想内核。

鲁艺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广大艺术青年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提供了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鲁艺的“人”“物”“事”“史”,正是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动的教科书和资料库。新时代,向广大艺术青年讲好思政课,要用好鲁艺历史,推动党的红色奋斗历史更好入脑入心,增强艺术领域学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为青年系牢人生关键的几粒扣子。

向青年讲好这节思政课,首先要讲好鲁艺故事。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红色故事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力量,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和情感影响力。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思政课就是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从“小鲁艺”走向广阔天地的“大鲁艺”,文艺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期。之后几十载,鲁艺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祖国和人民鼓与呼,留下大量优秀的作品和感人的故事。

《白毛女》《南泥湾》《地道战》《黄河大合唱》……纵使时光流逝,这些经典之作永不褪色,总能激荡起强大精神力量。“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坚定信仰,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死而无悔的报国之心,帮助老乡抢救庄稼的为民情怀,“用膝盖当桌,桦树皮做纸”的奋斗志气……这些在时光中淬炼的精神品格,已成为中国文艺的鲜明底色。讲好这些故事,精神的感召和力量自会抵达。

向青年讲好这节思政课,还应还原本来历史,并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追求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艰苦斗争中,一代代鲁艺人以文艺为武器,震慑敌军、武装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灿烂的文艺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发挥文化战线影响的光辉典范。

期待文艺领域的青年一代认真学习鲁艺历史,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爱国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还应珍惜并自觉继承鲁艺在奋斗历史中形成的“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通起来,立志做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新时代奋斗者,将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融入个人理想和奋斗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返回列表